昨天返回以前工作的中學,跟舊同事聚舊,看見學校的變化和變化的方向,不禁又為香港教育感慨。
在下一向相信,一個人文系統的崩潰和變廢,是因為制度上的過份發展,過份進步,以致失去了「人性」和靠人性來擠出來的緩沖,最終系統變成一件自轉機器,變成工廠般的巨型商品,也就宣佈了一個人文系統失去所有生命力,就是死亡。
為甚麼會這樣呢?用最簡單的方法理解,就是當制度本身有力量去維持一個機構的運作時,那當中的人就失去了本身的工作意義,也就不用善用甚麼才幹了。當人在工作中體驗不了自己的價值,工作意欲就會降至谷底,機構也就成了行屍走肉一起付出機械動力來產生成品的工廠。在這樣的環境下,機構的一切產品會失去獨特性,失去細節,失去生命,只是純粹的複製品。
現代文明工業的一大宗旨是把一切「產品」都變成符號,社會的進步和運作也依靠符號的交易,而不用究問產品在符號價值以下的真實價值。這樣的消費模式影響了整個現代世界的所有「工業」,包括商品工業和文化工業,消費者對工業成品的真實價值再沒興趣,反而樂於接受工業集體生產出來的「超真實」。新的供求模式成形,而這種模式下,愈複雜和完善的制度,愈能增加成品的符號價值,工業成品的實質和內涵卻被忽視和抽空;成品也就是屍首,標示著工業體系的死亡。
以上是一些個人對世界消費文化的理解,當中其實有不少誤解的,但不管了,在下要談的,是教育。
現代社會在經歷一場內爆,教育業當然是無法抽身的,同樣的在內爆中銷亡了本身的運作模式,變成靠與一切行業一樣的消費模式來運作,其中一些表徵是教育制度的愈趨理論化,學校管理的愈趨精細,教學施行上的真實價值卻愈來愈虛無,社會甚至滿足於教育界打造的超真實。這些事實導致的現象就是社會(包括老闆、家長、老師,甚至學生本身)只集中於衡量「教育工業」的「產品」的「符號價值」,也就是今天常聽見的要堷育學生的通識能力、多元智能等等。而學校這台「國家小機器」是如何運作、教甚麼,都變成沒所謂的東西,反正有多不勝數的數據證明現在的教育制度愈改愈好,老師愈教愈好,學生愈學愈好。教育工業與其他工業的分界愈見模糊,那我們也很容易預觀到其下場:所有遵行新供求定律運作的工業,其產品只是沒有內涵的複製品;教育業製造出來的學生失去了應有的內涵──知識和修養──只是僅有符號價值的消費品。一如所有進至這境地的工業,教育業製造出來的,其實只是屍首,宣告了教育業的死亡。
教育業的死亡已被默默接受,事實上,對社會上一眾既得利益者來說,教育業這破壞社會階級秩序的工具的死亡,是再好不過的。認定其死亡,也就認定了教師的使用價值和一般商業機構的文員無異了,也就是否定了老師的存在價值。
這種結局的出現,源於在現今的學校制度下,老師根本不用教書,或者正職不是教書,而是服事那日新月異的制度。這使得老師不需活用甚麼教學能力,其作為老師的價值無法在其工作中體現出來──正如上段說,他們做的是任何一個能在辦工室生存的工人都做得了,甚至做得更妥當的事。制度的完善自轉使老師失去發揮所長的機會,都變成行屍走肉;而教育業這「國家小機器」亦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更可笑的是,反過來說,不識字的人也可以教書了,因為制度給予了他們資格,他們就自然會教書了。不要以為野人在說笑,只要你看到教師寫出「不淮內進」的標語;學校通告寫「母語」是一種教學語言,譯成「Chinese」,但「普通話」卻不屬於「Chinese」,是「Mardarin」;畢業晚宴請柬上寫著類似「假座本校禮堂......」的語句──你就知道,教育死了,早早就死了。
回顧歷史,看看耶穌跟門徒的教學、蘇格拉底跟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教學,還有孔門的講學形式,我們就見到,出色的辦學從來都是沒有甚麼制度的,老師才是教育工業運作的關鍵和主宰。教育要脫離消費模式的控制,要離開內爆的漩渦,就必須改變繁瑣而理論導向的制度,從最根本最微小的地方設法重生。但我們都知道,一如所有的制度,一開始傾向所謂的完善,就不可倒逆,只能向著絕嶺懸崖衝過去。
2010年7月14日
夜半詩語
「夜半無人詩語時」,這大概是很爛的玩食字,但在下真的覺得,這是很能指出詩是要在夜裏生活的。回顧在下以往寫的詩,十居其八都是在晚上寫的,而當中不少更是在凌晨時份寫好初稿,明晨才修改的。
昨晚又不知緣何沒睡意,又打了一首。向來很少在詩裏表達自己的信仰,這次忽然興起,大概是因為前幾天讀過D. Leung的詩,有點技癢,想試試用野人的方式來寫類似題材會是怎樣。
沒了《秋螢》,小作不知如何安置,就發在這兒好了。
----------------------------------------------------------------------------------
悲傷的理由
悲傷的資格
我沒有
除非生離死別可以是悲傷的理由
窮得每天只吃一餐,可以嗎
先走十分鐘才乘地鐵,可以嗎
收到成績單,像父親的臉
可以嗎?或者像好女孩的裙擺
愈來愈短,直至在彎角變成微塵
都不可以
我活得太好
要記得那個清晨
試重播一下當年煲爛了的電視劇
一個白頭,一幀青春
一口粗黑的釘,一口丹紅的釘
痛得使人沒記性
不記得也好,如果心已焦了
沒所謂記憶,最好
讓那從不存在的痛楚
鞭打我的幸福
幸福得有人肯為我而死
所以我沒法寂寞
所以我午餐吃了一盒叉燒飯
買了包檸檬茶
剛剛開動了冷氣機
感受生命變涼的爽快
悲傷卻變暖,融化
下次要找個新的理由來悲傷
拿自己來消遣消遣
14/07/2010
昨晚又不知緣何沒睡意,又打了一首。向來很少在詩裏表達自己的信仰,這次忽然興起,大概是因為前幾天讀過D. Leung的詩,有點技癢,想試試用野人的方式來寫類似題材會是怎樣。
沒了《秋螢》,小作不知如何安置,就發在這兒好了。
----------------------------------------------------------------------------------
悲傷的理由
悲傷的資格
我沒有
除非生離死別可以是悲傷的理由
窮得每天只吃一餐,可以嗎
先走十分鐘才乘地鐵,可以嗎
收到成績單,像父親的臉
可以嗎?或者像好女孩的裙擺
愈來愈短,直至在彎角變成微塵
都不可以
我活得太好
要記得那個清晨
試重播一下當年煲爛了的電視劇
一個白頭,一幀青春
一口粗黑的釘,一口丹紅的釘
痛得使人沒記性
不記得也好,如果心已焦了
沒所謂記憶,最好
讓那從不存在的痛楚
鞭打我的幸福
幸福得有人肯為我而死
所以我沒法寂寞
所以我午餐吃了一盒叉燒飯
買了包檸檬茶
剛剛開動了冷氣機
感受生命變涼的爽快
悲傷卻變暖,融化
下次要找個新的理由來悲傷
拿自己來消遣消遣
14/07/201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