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年前,幾乎每次逛旺角都要買數百元書,通常是買文學書,甚麼《閱讀理論》、夏宇詩集、誰誰誰的詩集等等都是那時買下的,最厲害的一本要算《康熙字典》,三聯賣近三百元,在下竟得得不用書券而買回家......那是個有點失控的年月。這一兩年,有買書,但都只買國內版的,繁體字書太貴,不是必需的都不買了,而事實上很少繁體字書是非買不可的。對上一本買的繁體字書,是陳德錦老師的《盛開的桃金孃》,到現在還未開始讀,好像也忘了發email恭喜陳老師,實在忘本.......而最近能誘使在下陶腰包買的,是鄒文律的詩集《刺繡鳥》。
本來文律說會用作者價賣一本給在下的(等他記得拿書給在下時在下也會買本),但總覺得還是要親身到書店買一本才行,這可以算作是對本地文學的一點貢獻,文學書應該夠難賣了,詩集一定更難,而在下這等文人,就是要拿起詩集大搖大擺到櫃面付錢,讓人知道詩集也有市場。在這樣的情景下,「買」成了一項手勢,是對文學表示支援,也好像是對主流消費的一個反抗舉動:我的消費力就要用在你們不認同的地方之上──儘管這肯定是很無謂的反抗。
這樣的反抗查實還有很多實踐的門徑,例如訂閱文學雜誌。在下一直都說要續訂《字花》和《秋螢》,支票都寫了,訂單卻遲遲沒寄出去,因為在下的熱誠還是只在心裏面,還沒有熱到身體上去,這可能也是所謂支持文學的一個關鍵:心到力到。在對文學的表示認同方面,最有效的還是參與。「以熱誠換熱誠」,真是個很熱血和響亮的口號,甚至可算是一個文學的理由。
如果真的把這當成是一個「文學的理由」去看的話,那「文學」真的是沒甚麼邊界的──到底文學和音樂、烹飪、下棋、甚至踢波賽跑等等以參與作確立形式和藝術性為前提的活動,差別在哪裏?更要命的是「文學」本身的定義就含混,跟本傾向於歸拼入其他藝術形式而非獨立自足(...就某程度上來說吧)──也許這才合在下對文學的理解。上星期買了卡勒的《文學理論》國內版,是甚麼牛津通識系列中的一本,又是設計給中學買來放在圖書館展覽的,特地造成中英對照,可以霸佔很多空間。在下很難理解這套書的編者是用甚麼心態去編這套書的,在「通識叢書」中加這一本「文學理論入門」,注定它不會賺得了那些想讀通識的人的錢;而想找後結構主義的入門書來看的人又未必認識這個針對文學來搞事的卡勒......反正是掛名,就該掛多個「解構實踐經典」之類的名號,那就有吸引力了。以往沒見到《文學理論》的簡體字版,所以只大概知道卡勒在這書裏是狙擊「文學理論」這個話語的。現在書到手了,認真的讀了兩章,只見他和Terry Eagleton一樣一開波就告訴人「文學理論」是無鬼聊的東西,實在過癮。卡勒根「理論」對著幹,而Terry Eagleton則單挑「文學」,這樣一夾擊,「文學理論」就真的甚麼都不是了。
除了這幾本,近來還買了一本同義詞詞典(麻麻地好用)、一本圍棋書、一本象棋書(入門的,現在才知道甚麼叫「順手炮」......棋屎-_-),還要買一部《李氏中文詞典》,工作上必須,這百來二百元走不了。
除了買書,近日買得最多的還是扭計骰。現在最常玩的是福榮街買30元一個的仿官方DIY,質素真的超越了甚麼日官非組裝、國甲一代、國丙等等;另一個常用的是國乙版全封閉,有人稱它「半封」,但在下認為它算是全封,因為它已繼承了全封閉的概念。在下最新的3x3x3紀錄是單次24秒、avg 32秒,算是在一個月內進了幾秒咁大把,還未有資格叫做高手。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