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0日

小記事(8)

趁還未到最忙的日子,打點東西。

靜極思動,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要考慮一下將來去向。在現在的工作地方工作五年了,很多崗位都做過了,老實說,真的厭倦了;加上本年的工作量大得出乎意料,叫人真的吃不消。種種原因,加上在下對教育界的新評估,這讓在下得出一個結論:我要離開這裏了。

不知道前路如何,彷徨是有一點的,期待也有一點,不捨也有,百感交雜,可以賦詩。如果生活真的可以全部詩化,多好哩。

2009年9月25日

廣告一則


http://www.hkbobby.com/qypoetry/content.htm
在下不多有像樣的詩發表,大家買本留念吧;「編者話」第一段有關生的評語。

2009年9月11日

小記事(7)

上月其實有一篇blog可以發表,不過總覺得還有一些可以寫的東西要補充下去,所以暫時不發。這樣算下來,暑假就沒發表過blog了,不過文藝上到不是一無成果,上兩期《秋蛍》裏在下都有新作。《34度》是寫得稍好的一首,詩成於數月前,緣於看到一篇新聞,關於本年度香港第一單熱死人的事件。還記得那天實在很熱,熱得我下班回家不著冷氣下無法安坐;想不到,在數十公里外,同個下午,有人因為沒有我幸福可以歎冷氣而熱死。第二天回校一看聞,就寫下這詩。

但我較喜歡的是之後一月發表的《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op.77, allegro giocoso, ma non troppo vivace》,第一次嘗試以詩的文字表現一首古典音樂。寫得也許不怎麼圓滿,但寫時寫後都十分愉快。這是在下在音樂與詩上探索的開始,希望以後會有成熟的作品。

學年開始了,看著一班和在下一起「入學」的中五學生和一班與在下感情最好的中三學生,都要面對愈步愈近的新挑戰,衷心的希望你們這個學年過得愉快和有義意。

2009年8月3日

小記事(6)

在工作繁重的時候,在下可以大條道理的說自己忙得沒有時間寫blog、小說、詩;但現在野人在放暑假,summer duty上月中已完成,過著朝十一晚一的日子了,但仍是沒有更新blog,沒有寫新小說,沒有新作品發表,這有甚麼藉口可以拿來開脫呢?算係乜鬼野文人呀?

要的起心肝,寫番篇小說,找個地方發表,要裝得像個文藝人。寫作題材早就有了,但總是沒甚麼動力下筆,畢竟小說是要人全情投入才有成果的。還有,要逼自己多些寫詩。近一兩個月開始重新寫詩,仍然未找回詩的感覺,找不回自己的語言,近日的作品都不太好。要盡快回復狀態,否則不可能實現一直構思的寫詩計劃。

當然,fcecbook、三國志等等的「大事」,還是會繼續幹下去的......看,我這個人多苦啊......

2009年6月8日

Violin Concerto

在一眾古典音樂中,在下一向較喜歡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當然,小提琴的一般來說是比較「好聽」,而且音樂的冷暖變化是稍多的。近來常聽的有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三個樂章都很動聽,不過在下獨愛第一樂章。柴可夫斯基這小提琴協奏曲和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同樣是令人難忘的悦耳作品,每次主旋律一奏出都叫人激動。

布拉姆斯寫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同樣為譽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在下十分喜歡其第三樂章,那無比的創造力和活力是柴可夫斯基那篇中沒有的。在下通常會把這兩首間隔著來聽,一首優美而有那種古典音樂傳統的氣魄,一首則為人送上輕鬆而充滿生氣的樂調;一冷一暖,一沉一躍,兩者正好互相補足來調劑人的心靈。據說小提琴拉出來的音頻和人聲是最接近的。那麼,小提琴的樂音也是一種模擬人類嗓音的音樂了,好的樂章應該能為人抒發感情,或牽動人的感情,也即是一切藝術與文學的一個共通功能。難怪每次聽交響樂或小提琴樂章後,都有和讀完一部小說或一首好詩後一樣的充實感。

不過,在在下心目中,Violin Concerto一詞真正的釋義是「J.S. 巴哈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每次在下聽完巴哈這曲都禁不住要讚歎其完美和作曲家的天才。

欣賞欣賞youtube裏的一些片子吧: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in D 1st movement (Heifetz)
(其實在下比較喜歡David Oistrakh的版本,不過總覺得他奏的Tchaikovsky太個性化)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3rd movement (Kremer, 伯恩斯坦指揮)


J. S. Bach Violin Concerto in A 1st movement (David Oistrakh)

2009年5月29日

上行下效

on-block有一幅很精景的漫畫:



還記得有一次在下沒收了一名學生的作業,因為他在上課時做與本堂不相干的事。那名學生竟然比在下還大火的說:「你之前都冇話唔俾做!」在下說:「我有講過唔准做其他野。」他應道:「咁你都唔應該一次機會都唔俾就收左!」......

當時在下實在不明白這是甚麼道理,做錯受罰是「道理」,通容一次是「人情」。怎麼學生們會把人情當道理,還來據「理」力爭?難道長輩對晚輩的過犯寛容是「老奉」的事?邏輯全錯掉 了。大概是家教問題吧?很多家長都野蠻得很,可以把學生欠功課記過都歸為老師的錯,反而家長對子女監管不善是天經地義的。近日聽過特首大人評論六四的言論,在下終於發現問題徵結:

有怎樣的領導人,就有怎樣的公民

所以實在不用奇怪為何現在的學生和家長都愈來愈橫蠻,講話總是以歪理作前提。香港是行家長式管治的,而現在的家長特首本身就是講話沒道理沒邏輯的野蠻人,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香港人安能不蠻?搞甚麼大調微調都是多餘的,先搞好這個更大的「家教」才是教育改革的起步點。

特首大人,要請幾個家庭教師嗎?還是先要請幾個腦科專家呢?

2009年5月11日

師道傳承

近來教的課文,都是些很傳統的中國人文價值觀,一篇是《論仁》(至今還不明白為甚麼只講「仁」不講「君子」,當年論仁是要和論君子一起讀的)、一篇是《為學一道示子姪》。教這些課文的時候,不覺間自己也正經了,嚴肅了起來,完全不再像教甚麼《奇特的激光》時的輕鬆。看來,雖說在下一向不是甚麼尊師重道的人,但對於這些所謂的「先賢」,「老學問」還是有幾分敬重的。

回想自己十數年的求學生涯,遇過的好老師當真不少,有嚴格得很的鬼神級老師;也有些一心提攜後輩的媽媽級老師。在下現在也是老師,和從前自己比較敬重的那幾位一樣,是典型的文史科教師,但算起來,原來自己為師之道,沒有一分像他們的。甚麼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老師形象,在下身上一點都沒反映出來。

在最初開始教書時,在下一心是想把最出色的教學形式實踐出來的。但教了差不多一年了,發覺原來能真的把自己的「實學」、最優質的教學手段實踐出來的課堂,幾乎佔不到總上課時間的百分之一。實在可悲,又可笑。

不少人都會說教育制度失敗、僵化;但原來早在整個制度呈崩潰狀之先,失敗得最透底的,是教育制度的基層元素:老師。現在的老師跟本是在注定失敗的教育制度、數據為本的課程規劃、商業化的教育管理中苟活。甚麼優質教學法根本都無法在現在的系統中生存,重量不重質的課程能徹底不留餘地的把所有的教學創意、快樂的課堂都扼殺。也許,這對於國家的教育策略來說的好的,因為這樣就不再需要甚麼有抱負、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只要一些能看著時間表、進度表講課的人來填塞這套「教育系統」中的不同空缺就行了,教育機器自會運作

任何系統接近了完美操作性,也就接近了自身的死亡,鮑德里亞這句實在太好,幾乎能描述在現代社會的所有制度。

人一忙,心情就不佳,就會亂發牢騷了。聞說,在下當年的幾位恩師,私下都會偶爾批評教育制度、發發牢騷的。「師道傳承」一詞,對在下來說,又多了一種解釋。

2009年3月5日

食家

趁day 2 下午比較早下課,用了數小時間時,在學校完成了一篇新小說《食家》;九千多字的短篇。這篇小說其實早在年多前已動工,但一直都沒甚麼時間可以靜下來寫好它。自從買了eeepc後,就把小說save了在netbook裏,間中就打一段半段,斷斷續續的寫;我相信這種寫作的過程會成為在下以後的寫作模式了,能有時間一氣寫好一篇短篇小說,已是很奢侈的事。公務繁忙,首先侵害的不是人的健康和人際關係,而是創作空間。

寫好的小說還趕得及寄去參加青奬。這比賽也兩年沒投稿了,對上一篇〈消失病〉如果不是寄了去大學文學奬,大有機會在青奬爭個名次的。回想以往每年也有作品可以用來參加比賽的日子,真好。

2009年2月9日

分區大會

星期六日是分區大會,在下這次給安排到了招待部,負責大堂,有很多站崗的工作。昨天還不覺累的,但今天上班時就覺得了,腳掌和踝關節微微發痛,走起路來十分不自在。

在下當招待的崗位還可以和隔鄰的同伴聊幾句,也可以在指定範圍內踱踱步;難為站在門口扶手電梯前的那位弟兄,附近沒有其他招待員同伴,站著就是站著,肯定悶得發慌。

大會節目有不少談及要對抗撒但奸計的,其中比較特別的是「科技」和「教育」兩個方面。追科技已成了一個都市人中隱藏著的生活難題,尤其是現在iphoe之類的電話流行,人們追電話款色所需花費己由過往的一千幾百,跳到了三四千換一次機。對收入還可以的中產棧說,數千元可能不用分期付款也不算大負擔,但對那些月入才數千元的小職員來說,這就不是小數目了。也許用錢多少不是關鍵,使問題顯形的,還是物質風氣和同輩壓力。老實說,魔鬼這些奸計萬變不離其中,日光之下確無新事,所以聖經怎麼會過時呢?讀通識可能過四五年便過時了,讀聖經肯定一生受用。

至於教育,有時在下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去勸告後輩,畢道拿著個大學學位來叫人不要追求高等教育,似乎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但在下想在下選科的決定始終算是個好榜樣。久久以前,在下就開始勸真的有能力(財力),又因為某些緣故要讀大學的小弟兄姊妹選讀中文系、翻譯系,而不要單單看「錢途」、出路多、易找工作等因素而選科。在下的觀點是:假如有一天機會來到,組織需要一些專才或人手來加入某些翻譯、校核的計劃的話,讀中文和翻譯的弟兄姊妹通常比讀商、理工的人能作出更大貢獻、或更易做上手。假如弟兄姊妹將來想當先驅,找freelance來維生,那主修語文科(特別是翻譯)來也不失為一個好基礎。

不過海外升學,借貸讀書之類的,真的絕對不能考慮。真要量力而為,反正學位早就不是甚麼有力保障。教耶和華教育的人一定比只讀過大學的人更大把前途。

昨晚到了柏寧酒店吃自助餐,居然是晚沒有生蠔,非常失望。長腳蟹(當然不可能是北海道來的)是另一種「回本」食物,但在下一向不喜歡它的肉質,總覺得「爛容容」的。比覺叫人欣喜的是自助脆筒軟雪糕和幾款高質蛋糕;還有的是對面HMV減價的J.S.巴哈賦格曲CD和伯恩斯坦的"Wonderful Town"。

手上已積累了兩分過了死期的文稿.......唉唉唉,有拖冇欠。

2009年1月21日

又一年(零廿一日)

以往還有自己的網站時,幾乎每年頭頭尾尾都總會寫篇去年總結、來年大計之類的短文。現在,工作忙了,時間少了,原來不只blog文減產,還會導致人少了顧後瞻前;「忙」的力量,真不可小覷。

現在其實是很忙的時候,手頭上有要改的卷、要預備的演講、要完成的委派,但還是抽丁點時間來打些字,當作喘息。

第一年教書,真的不大能適應改簿、備課、學校行政等同時擠來的工作。工作確實會把人的精神和時間都榨盡的,去年應該是在下開始寫作以來,創作和發表最少的一年,自己那張作品統計表幾乎整年沒有開新項,這是很糟糕的事。

來年展望嗎?還是那些老套願望:平衡的兼顧學校和會眾的工作,這是首務。此外就是一些個人的小希望:希望完成手頭上幾個的小說,用來參賽和發表;還有就是可以每月都更新一篇blog。

且看明年今日能否在這兒高高興興的說,自己的願望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