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6日

填鴨 vs 臘鴨

也談334

學校之前開會,講解334學制政策,在下的感想是:EMB完完全全是個低能的集團。是低能,即能力低下,而不是沒腦袋。他們的大方向確實是走對的,改變一向的填鴨教法和考試主導結構,希望培訓通才。

問題是,要推行新政,就得有人手;人手,是需要時間來培訓。現在,我們找誰來教通識?大學教授、文化人很多都懂通識,但難道EMB會撥款叫學校多點找他們來開talk show?還有另一個更嚴重,更根本的問題:通識可以在一個坐三十人的班房裏教嗎?通識教育一重建立個人文化視野和理論,二重廣泛吸收知識,學習分析批判。這些是要由整個社會去一起推廣的,學校就是提供導師和討論的場合,主導討論的提材。要這樣做,就要更多人手,更小規模的班別。現下EMB不行小班,又硬要玩通識,最後還不是會把通識變成社會科學科?

現在的新政策是:中、英、數、通識必修,加n個學術或藝術導向elective subject。可以肯定,數理科、IT科是每所學校必開的,因為是將來「中學文憑」的佳績保證,也就是學校收生的保證;中史科可能會變了中國近代史加香港史,也是必開的,因為也許有助建立學校形象。其他社會、文學、藝術、工藝的科目,變得相對地不重要,學校亦未必有多餘人手資源去開辦,變成買少見少。這根本是反過來打通識教育一巴:通識為本的教育教出來的學生對世界文化缺乏認識,更不知如何批判。這是甚麼通識了?根本是專業教育的低檔版吧。

可見以後本地大學會越來越不願意收本地學生,寧願收內地國外的學生。一來「中學文憑」根本不能做「準大學生」的指標(記著,以後高中四的學生已是準備考大學的了);二來高中訓練出來的學生的「死讀」能力會比現在那些受過A-Level精煉出來的學生更差,同時各方面的學識又不見得好了。

對教師來說,教改增加了教師的工作,甚至要很多教師改變原來的專業。這只會促使人才流失,而又使有志者望而卻步不肯入行。以後的師資沒保證,學生質素又不知何來保證了。在下近日常說,舊教制賣「鴨填」,但至少肚裏有東西可吃;334賣的是「臘鴨」,表面硬,要重新煮熟才可用,而裏面,是空的。

EMB那些人一直一意孤行,大概就是以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其實,老師們的心裏亦是如此的想。

沒有留言: